萌桥元朝文史网

陆秀夫宁投海自尽也誓死不降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0

崖山海战,以右宰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跳海赴死为终。他的死,是为国尽忠,表现了与国与民荣辱与共,生死同命,为国忘家,万死不辞的炽烈感情;表现了决不向入侵者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表现了对自己赖以休养生息的家园、土地拳拳的挚爱之情和由此激发出来的献身精神,他是用生命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气节和道统。

公元1260年,在全真派掌教真人李志常与少林寺主持裕大和尚就“佛道谁为贵”在忽必烈面前展开辩论之时,临安城内,一个24岁的年轻人进士及第,正式踏入南宋政坛。他不信佛也不信道,他是读孔子的读孟子的,当然也读过周敦颐与朱熹。他信儒,他就是陆秀夫,一个纯粹的书生。

楚州地处淮南地区,这里是南宋抗元的前线,战乱不断,全民皆兵,所以,家仇国恨让陆秀夫从小就养成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不过在陆秀夫3岁的时候,他随父亲迁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南镇江。小时候的陆秀夫是一个学霸型的乖乖娃,非常出众,远近闻名。长大以后,陆秀夫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又相当低调、谨慎持重,从不显山露水,但做起事来干净利落。25岁考上进士,后被镇守淮南的宋末名将——李庭芝慕名招入麾下,从此开始了仕途。

直到南宋灭亡前,陆秀夫基本上就在李庭芝的麾下效力。蒙宋战争的后期阶段,蒙古军主攻的方向主要是长江上游的四川和中游的荆襄,所以李庭芝镇守的淮南战事不怎么吃紧,但淮南在李庭芝的治理下,防线得到了很大的巩固。直到南宋朝廷投降后,李庭芝依然坚守着这里。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又逃出来后,还曾经号召李庭芝率淮南之众力图恢复宋室,做最后一搏,可是被李庭芝误会为宋恭帝派来劝降的说客,而拒之门外。

而陆秀夫则在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之前,就被征召入朝了。朝廷派了很多使者到元军中议和,都没有成功,又派陆秀夫前去,结果还没到,元军统帅伯颜又反悔了,南宋朝廷于是决定投降。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逃出了临安城,逃往婺州、温州。于是陆秀夫转道南下温州与二王汇合,张世杰、文天祥、苏刘义等人也相继赶到,他们在这里共同拥立益王赵罡为帝,是为宋端宗,南宋ZF成立。

接下来就是艰苦的之路,当年宋高宗赵构也是这样的,不过他成了宋室的中兴之主,而为什么宋端宗的这个ZF却无力回天呢?原因其实也简单,当年宋室的根基还很深厚,人心所向,大家才能一致对外,但现在,宋室还剩了多少积蓄和资本?剩下的,可能就是陆秀夫这样的铮铮铁骨了。

大难临头各自飞,丞相陈宜中借口出使占城,寻求后路,而一去不返。实际上,占城和南宋之间还隔了个安南,安南早在蒙哥时代就被蒙古虐了一遍,向蒙古称臣,所以他们不会接纳南宋。但是占城弱小到连安南都打不过,它怎么能靠得住呢?事实是:陈宜中去了占城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蒙古南征占城的时候,陈宜中又逃到了暹罗,后不知去向。

只有陆秀夫这样的人,才坚持到了最后!此时宋军已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最终逃到了崖山这个地方。崖山,注定成为南宋的墓地,宋军中唯一能打的张世杰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南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宋少帝本可在张世杰的保护下率军突围,可是兵荒马乱之中,陆秀夫害怕宋少帝被敌人劫去,做了俘虏,没有跟着张世杰突围,最后全部被元军包围。

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刻,陆秀夫为了保存大宋的名节,逼着自己的家小跳海自尽,最后背着宋少帝也纵身一跳...也许,陆秀夫跟着张世杰突围,宋室还会残存一点儿血脉,保留一点儿希望,但那重要吗?不重要,一切都不如陆秀夫的这惊世一跳,跳出了南宋人的尊严!

据后人所编《三合镇志》记载,陆秀夫投海殉国之后,其尸身漂到海边,为忠义之人捞起,偷葬于新会二城。1370年,元亡于明后,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由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而来。

崖山一战,乃中华史上最惨烈之一幕,亦中华民族之历史绝唱。思及四百年后明亡之时,崇祯帝赴死煤山,身旁仅有宦官一人而已;清亡之时,几无一人为其忠义死命。十万军民为一王朝八岁之小皇帝齐赴海而死,如此重大之历史事件,然中华之后来之士人,鲜有为之作纪念文章者,独日本人田中芳树著《海啸》一书流传于华夏,其何悲哉。然秀夫之负帝纵身一跳的背影,却永远定格成中华民族的壮烈绝响。

清人史家蔡东藩曾论及陆秀夫等人曰:“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许多人知道文天祥而不知陆秀夫,因为文天祥在大宋灭亡前夕挥毫留下了千古绝笔,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陆秀夫,知乎,他用悲壮的行动书写了生命最后的篇章,陆秀夫完全可以象洪承畴那样投降蒙古人而保全性命,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没有,陆秀夫在后有蒙古兵追杀,前有大海的情况之下毅然仗剑将自已的妻儿赶入海中,遂背着南宋小皇帝追随十万不愿做奴的大宋军民蹈海殉国。

陆秀夫他是个有信仰的人,他明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小皇帝的死已不那么重要了,倘若小皇帝被蒙古人抓获受辱,那么受辱的不仅仅是小皇帝个人而是整体汉民族受辱,全体中国人受辱,因为小皇帝是汉文明的象征,江山社稷的代表,感谢陆秀夫为中国人捍卫了最后的尊严,明年清明节我将会赴新会市崖山古战场祭奠那里蹈海殉国十万有血性的大宋军民英灵。

呜乎哀哉,崖山海战后,中华文明在中华大地至此消亡,中华文明只有在曾经的藩属国日本得到了完整的传承,相信去过日本的国人深有感触,中华文明尽在东瀛,此言不虚,大宋子民今犹在愿为宋王卷土来。

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那时候,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文化在宋朝的时候达到了巅峰,无论是文化艺术的数量,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因此,人家说,宋朝就是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

然而,在1275年正月这种现象就彻底被改写了。其实,在这个时期,让我们看一看向我们进攻的这批人,这些蒙古莽汉,身处荒漠草原,天天骑马射箭为乐,居无定所,这等撮尔小国,同南宋这等先进文明来比,那不是吹的,还是开裆裤的水平,尚处奴隶社会,自个儿连文字都不趁,还在结草刻木记事,一些生活、娱乐、宗教有关的舞蹈以特有的动作、形式、特征流传下来,这批游牧狩猎的人“逐水草而居”从事着游牧活动,他们所谓的文化就是跳个舞蹈,表现的全部是与狩猎,打打杀杀有关,什么猎鹿舞、猎羊舞之类,这也叫文化。

但是,要说到打仗,蒙人并非只拼蛮力,而是老谋深算,心上有七十二个窟窿眼儿,区区一个边夷小国,竟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弄得东天西土的文明人儿顾头顾不了腚。当时老百姓感叹,光靠舞文弄墨,子曰诗云,毛笔字写得漂亮,诗词歌赋作得好没有用,得有真刀地干起来呀。

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南宋王朝节节败退,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元军兵临首都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率部向广东海丰一带撤退,当时,南宋政府率领一班文武大臣海滨,时任左丞相的陆秀夫立小皇帝赵昺,以示大宋一息尚存,凝聚人心,并组织军队进行抵抗,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而且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也都由他亲自动手。

元朝军队的包围圈逐渐缩小,终于开始全面进攻,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首领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少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四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于是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崖山之战是当年先进的宋朝对蒙古侵略者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宁死不降、何其壮哉!

据记载,崖山海战之后1天海上浮尸10万,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因此在深圳有少帝陵。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

落后的蒙古人开始通过武力统治百年之久,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在当时世界上算先进的文化,而这些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推行,当时宋朝时那种文化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取而代之的蒙古人的尚武、封闭、等级制所替代,加上后来推翻元朝的又是一个农民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这些,对中国后来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标签: 元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