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代文豪苏轼,之所以会被贬外放,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当时宋朝实行的新政,遭到皇帝本人的厌恶。在被御史之后,皇帝以苏轼的诗文讥讽朝政为名,将他流放了。
这件事,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其实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要想详细解释的话,那可就真的说来话长了。
北宋中期,随着国家承平已久,三冗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所谓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的核心,就是当时不做事的官、不打仗的兵太多,不该花的钱也太多,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甚至到了即将拖垮国家的地步。
宋神宗即位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客观来说,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王安石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变法,影响了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而且在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被很多人反对。
苏轼便是其中的反对者之一。
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前,苏轼正是宋朝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苏轼21岁参加科举,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中。在后来的‘三年京察’当中,苏轼亦是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北宋从开国以来,制科考试中的一等、二等一直为虚设,第三等便是最高等级。
这样的苏轼,不管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将来入阁为相,似乎也已经近在眼前了。
可惜的是,在这场京察之后,没过两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就病逝了。按照当时的礼制,苏轼不得不回家给父亲守孝三年。就是在苏轼守孝期间,宋神宗即位,开始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所以,等到苏轼结束守孝,返回朝中的时候。此时朝堂上的情况,早已和他离开之前,大不相同。他的很多师友,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反对新政,都已经离开了朝堂。而对于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亦持反对态度。回朝之后,苏轼多次给宋神宗上书,反对新政,也因此遭到了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公元1071年,在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之下,苏轼自请外调,前往杭州担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前往密州任知州,六年后改任徐州知州,八年后改任湖州知州。
在做了几年的地方官后,苏轼越发坚定的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倒还真不是出于私怨。而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王安主持的新政,着重于开辟新的财源,尽可能地增加国家税收。但这样一来,就难免加重底层百姓的负担。再加上各级官吏在执行新制度的时候,难免会歪曲新政,这就使得百姓的生活更为艰难。
苏轼反对新政的原因,正在于此。
到了宋神宗在位后期,因为反对派的声音实在太大,宋神宗也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但同时,在贬黜王安石之后,宋神宗依然坚持执行新政。此时的新政,已经不再是王安石主导,而是由宋神宗直接主导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乌台诗案发生了。
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按照当时的规矩,得给皇帝写一份谢表。这种东西一般就是例行公事,但苏轼作为一个极为有才的大诗人,却在这份公文当中,掺杂了自己对新政的不满。
当这份谢表被送往京城之后,京城内的很多拥护新政的大臣,开始借题发挥,苏轼,说苏轼恶意中伤朝廷,反对新政,对皇帝不忠。此时的宋神宗,恰好正需要杀鸡儆猴,自然打算着重处置苏轼。
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调任为湖州知州仅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逮捕,随后押往京城。因为当时御史台附近种植大量柏树,有大量乌鸦栖息其上,所以御史台当时也被称之为乌台。苏轼的这个案子,也就被后世称之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押往京城之后,保守派和新政派,在如何处置苏轼这件事上,起了极大的争议。保守派就是反对变法的那一派,对于保守派而言,如果苏轼被重罚甚至处死的话,那么以后保守派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再无人敢反对变法,所以纷纷下大力气营救苏轼。
而新政派为了执行新政,必须要杀掉一个保守派的中坚人物,所以非要至苏轼与死地。
一时之间,保守派和新政派之间,因为苏轼这个案子,开始彻底对立起来。而苏轼这个案子,也从原本一桩其实并不算严重的文字案件,变成了一桩案件。
最终,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话,救了苏轼一命。
这个人,就是已经被罢黜相位的王安石。
王安石此时虽然已经被罢黜,但在新政派当中,王安石依然称得上是新政派的中坚人物。对于苏轼,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才华,觉得既然只是政见不和,没必要非得至苏轼与死地。于是王安石上书宋神宗,请求从宽处理。
王安石的这份上书,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王安石上书之后,宋神宗选择对苏轼从轻发落,只是将苏轼贬黜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的监视。
就这样,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乌台诗案,也至此告一段落。
不过,有趣的是,几年之后,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宋哲宗即位后,因为年龄实在太小,所以由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临朝后,反对变法,重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
保守派全面胜利后,苏轼这个被新政派打压多年的保守派人士,自然得到了重用。但有趣的是,苏轼在迅速升迁至中枢以后,又向身后的保守派开火,上书抨击保守派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
就这样,苏轼直接把保守派和新政派,全都给得罪了。
得罪了两派之后的苏轼,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在中枢做官,只能再次请求外调。
从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这个案子,其实原本只是文人简单地发发牢骚。但因为涉及到了一些问题,加上恰好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所以才被人借题发挥,最后闹大。如果不是苏轼运气好,恰好生在了宋朝,宋朝恰好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而作为新派领袖的王安石,又比较惜才。估计在这个案子当中,苏轼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了。